小橡树情绪系列 | 02 从回避到正视

—— 2019-9-27 14:29:12

情绪系列 | 02

从回避到正视



编者按


学龄前阶段,是儿童心智成长的重要时期, 他们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。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,难过时伤心,生气时动手,开心时拥抱,兴奋时尖叫。但也有一种孩子,他们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,拒绝一切外在的引导和安慰。此时,成人可以作为一个容器,暂时容纳孩子无法处理的情绪,然后在孩子情绪释放,恢复平静后,再和孩子进一步的回顾、梳理情绪产生的原因、后果以及解决的方法,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情感,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关系。


又是一个雾霾天气,外面灰蒙蒙的,然而教室内却热闹非凡。 


老师准备了各种奥尔夫乐器,跟小朋友们玩起了音乐小舞台的游戏。不同乐器的表演轮番上场,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。


活动结束后,小朋友陆续进入洗手间洗漱,准备开始晚餐。然而乐乐却站在教具架前,摆弄着架上的玩具,嘴里念叨着:“不要……我不要洗手……我不要吃饭……


联想到他刚刚还兴致勃勃的样子,老师知道:他这是在生闷气呢……


老师来到乐乐身边,蹲下来:“我的乐乐怎么啦!来抱抱……”小家伙温柔地扑了过来,不作答。


“乐乐是刚刚游戏的时候,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?”


不是!”乐乐直接否定老师的询问。


“那乐乐现在有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?可以告诉老师。”


没有……


看小家伙如此决绝,老师识趣地闭上了嘴,决定换一种方式。


“你看,小朋友们都去洗手准备吃饭了,老师也给你准备了很多好吃的,我们也去洗手吃饭吧!”


 “不,我就想饿着……”小朋友再一次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想法!


“哦……乐乐就是不想吃得饱饱的,想要饿一点儿,是吗?那行,我们不用吃太多,少吃点,也不会很饱,不是很饱也是有点儿饿的……”注意啦,老师这里循着乐乐的想法交流,同时又引导乐乐洗手吃饭。


乐乐这次没有再拒绝,让老师牵着小手走进了洗手间。


饭桌上,顺利地吃完自己最爱的胡萝卜后,乐乐又不动勺子了,“我就想饿着!”


“嗯,就是啊,你看,老师知道乐乐不想吃太饱,就给乐乐夹了两块最小的饼呢。”老师喂了乐乐一口饼后,小家伙慢慢吃了起来,之后又加了一份饼……


顺利地度过晚餐环节,乐乐又恢复了兴高采烈,一切跟烟消云散似的。老师很自然地问乐乐:“乐乐现在心情很好了,是吧?之前是不是因为唱歌的事情有些生气、伤心啦?还是愤怒了?”


生气了。”乐乐回答,不再逃避自己的情绪。


“是因为什么呢?”


“我想演奏、演唱一起,但是我都没有……”


“哦,这样呀,乐乐是想自己演奏和演唱啊。刚才乐乐没有告诉老师,老师不知道乐乐的想法。”


“嗯……”小家伙点点头。


“老师现在知道了,原来刚才乐乐因为没有表演的机会生气了。其实,遇到不开心的事情,生气是很正常的。下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,乐乐可以直接告诉老师,或者抱抱老师,老师就会帮助乐乐的,好吗?”


“嗯!”小家伙高兴地拥抱了一下老师。

故事中的乐乐在不开心时,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,拒绝一切外在的引导和安慰。用“我不……”“我不要……”“没有……”等否定性语言,将自己隔离起来,不愿参加后续的活动。

 

乐乐并非不会表达情绪,而是回避了自己真实的情绪,用另一种方式发泄情绪。这样的发泄通常是作用在自己身上,是一种自我损伤,是一种向内攻击的行为。老师敏锐地发现他的真实情绪,在情绪产生到情绪调节的过程中,以孩子的状态为导向,随时进行动态的判断和引导,直到孩子真正的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。

在小舞台表演事件中,乐乐一个人生“闷气”,老师没有一直追问原因,而是接纳了乐乐的情绪。在进餐环节,不否定乐乐的任何说法,但是换一种方式引导,成功地完成晚餐。和孩子重新建立联结后,老师帮助他识别自己的情绪,并引导他的行为,孩子可以从中学到: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。


在儿童发泄自己情绪的过程中,老师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容器,暂时容纳了孩子无法处理的情绪,然后再观察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,让孩子感受到:你懂我,你完全了解我的内心感受,我愿意听你说话。在孩子情绪释放恢复平静后,再和孩子进一步的回顾、梳理情绪产生的原因、后果以及解决的方法,帮助孩子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关系。


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一所学校,在这个关系里我们学习有效的调节情感。这种学习从婴儿期就开始。在安全性的依恋中,照看者的反应既能缓解婴儿的痛苦感,也可以放大他的积极情绪。于是,婴儿在这种依恋关系中体验到,这是一个可以有效调节自己情绪的环境。而后婴儿记录到内部的将会是一种本能的内脏感觉,就是与他人的联结可以是放松、舒适和愉悦感的来源。同时被婴儿记录下来的还有关于自我的感觉-在全方位表达出自己的躯体和情绪体验以及需求时-自我是好的,是被爱的,被接纳的,是有能力的。(1)

 

生活中,像乐乐这样回避自己的情绪,用另外的方式发泄,在成年人中也时有发生,常常会让周围的人无所适从,有的时候伤人伤己。所以,从儿童时期就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,有助于避免日后习惯性地回避情绪,创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。



(1)摘自《心理治疗中的依恋-从养育到治愈,从理论到实践》[美]David J. Wallin著 巴彤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135